作为宝宝成长的必需品,按时按量接种疫苗,依旧是每位妈妈必备的技能。但是关于宝宝打疫苗,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也要注意宝宝自身的体质。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宝宝打疫苗的时间和量,才能有效的提高宝宝疫苗的效果~ 小编认为,关于疫苗的问题基本可以分成以下5类: 一、接种疫苗时间 宝宝接种疫苗是不能提前的,因为部分疫苗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周期,疫苗接种好后,宝宝体内产生抗体需要2-4周时间,这期间再接种会加重免疫负担,第二针强化一般是为了保持宝宝体内抗体浓度,而且打疫苗也和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发育情况有一定关系。 接种疫苗尽量准时,实在要推迟的,也要把推迟的时间控制得尽量短,一般接种疫苗推迟不超过1个月较好。宝宝在接种疫苗后要在接种医院或卫生院观察20~30分钟,在此期间,宝宝无任何异常才可离开。 宝宝接种疫苗时间表 二、接种疫苗方式方法 因为需要接种的疫苗品类很多,前后时间不一,于是就会有能否“混合接种”或者“连续接种”的疑问。 过去认为,几种预防疫苗同时接种可能互相影响,甚至使接种后反应增强,因此有些地方规定,两种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2周,两种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4周。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时接种。例如,在服脊髓灰质炎(骨科、传染科)糖丸疫苗的【同时接种】卡介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非但不会影响免疫力的增加,而且还可使反应不加重。 不过为了保证安全,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剂不能同时应用在同一部位。 三、宝宝生病能否接种疫苗? 不能,或者强烈不建议。疫苗接种最好是在孩子完全健康的状态下才进行。 宝宝如果有发烧、腹泻、湿疹严重的病情,此时不要接种疫苗,可以将疫苗接种时间往后延期。 如果孩子生病一直没好,就不要考虑时间问题了,不管疫苗接种时间过去多久了,在没有得到医生允许之前,一定不要接种疫苗。 四、宝宝接种疫苗后发烧正常吗? 一部分宝宝在接受疫苗后,会出现发烧或者酣睡现象。宝妈们此时最好给宝宝多喝水,做好物理降温,这类现象一般都会在三天内自然消退。如果超过三天依然没有好转,可带宝宝咨询儿科医生就诊。 五、接种疫苗后能不能洗澡护理? 谨慎一些考虑,一般建议接种后1天内不要洗澡。 这是因为疫苗本身就是病毒或病毒致病病原部分,虽然灭活,但人体仍然会起免疫反应,此时洗澡容易感冒降低免疫力,从而免疫失效。 其次可以避免打针部位弄破,沾水后感染。 再次要让宝宝多休息,接种后2-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少逗孩子。 最后是要看护好宝宝,让宝宝不要挠抓针眼处,保证打针部位的清洁,防止细菌感染。 当然,在宝宝打完疫苗时,各位宝妈也要非常的警惕,为了让疫苗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一定要注意做好护理哦~ |
各位宝妈都知道,给宝宝打疫苗可以提高宝宝的抵抗力,减少宝宝疾病的发生。但其实,每个宝宝的体质都不一样,你要把自己宝宝的特征完全熟悉之后才能选择打疫苗。下面就来看看宝宝疫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吧! 什么情况下不宜接种? 有过敏史的宝宝 ①对牛奶过敏的宝宝不能打脊髓灰质炎疫苗 如果喝牛奶后呕吐、腹泻、腹痛,应及时化验以确定是否牛奶过敏。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中含奶油成分,对牛乳过敏者应禁服,可接种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 ②鸡蛋过敏的宝宝不能打流感疫苗和麻疹疫苗 宝宝吃鸡蛋后出现口周红肿、身上起疹子等症状,可能是鸡蛋过敏,不建议接种麻疹、麻风、麻风腮、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因为这几种疫苗都是将毒株种到鸡胚中培养制成。由于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都可经飞沫传播,建议不能注射疫苗的宝宝少去公共场所,避免被传染。 总之,如果宝宝有任何过敏史,特别是有哮喘、 湿疹、荨麻疹的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很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家长一定要提前告知接种门诊的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接种疫苗。如果宝宝接种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当及时就医,并且不可再次接种相同疫苗! 有以下特定疾病的宝宝 ①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的宝宝不宜进行疫苗接种,尤其是活疫苗; ②有严重肝脏、肾脏疾病以及结核病的宝宝,也不宜进行疫苗接种; ③有恶性肿瘤或正在接受化疗的宝宝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部分疫苗可以选择灭活疫苗替代; ④有严重佝偻病的宝宝不宜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就是预防小儿麻痹的糖丸疫苗); ⑤有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的宝宝,如:大脑功能发育不全、癫痫、高热惊厥、抽风病史、脑炎后遗症等均不宜进行疫苗接种。特别是百白破混合制剂、乙脑和流脑疫苗。 宝宝接种疫苗注意事 接种疫苗前,要保证宝宝无严重湿疹、感冒、发烧等病症,要在宝宝身体、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接种疫苗。假如因生病推迟接种,可按照推迟时间的规律,将今后接种疫苗时间统统推迟。假如推迟一周,那么以后的疫苗全部推迟一周。 接种疫苗前给宝宝简单清洗一下身体,保持皮肤的卫生,不要穿过于紧的衣物,提倡宽松舒适。 假如宝宝有急性疾病、过敏情况、先天性疾病、遗传等情况,要在接种前告知医生,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此类疫苗宝宝能否接种。 疫苗接种后一定要留观30分钟,无不良反应才可离开。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30分钟内不可喂奶或热的食物。 接种疫苗后,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的红肿热痛是正常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采用干净的温毛巾局部热敷,1-2天即可消退。 接种疫苗后要多喝水(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休息(有利于抗体形成)、不做剧烈运动、不吃辛辣油腻食物增加宝宝肠胃负担。 每种疫苗给宝宝带来的不良反应均有所差别,接种疫苗前,家长要咨询工作人员其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符合且严重的不良反应,要及时让医生采取措施。 免疫缺陷儿童不能接种活疫苗。 接种任何一种疫苗后都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反应,没有疫苗可以保证不发生接种反应。针眼处红肿、触痛是最常见的局部反应,发烧和哭闹则是最常见的全身反应,不必过于担心,一般2~3天可自行恢复不需特殊处理。如接种3天后症状依旧,并出现高热、哭闹异常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并给予对症治疗。 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如果宝妈发现宝宝有以上情况,千万不要给宝宝随意打疫苗哦~不然会对宝宝产生不利的影响,相信每个宝妈都是细心的妈咪。一定会照顾,呵护好自己的宝贝~ |
宝妈都知道,宝宝打疫苗可以预防感冒以及各种疾病,但是疫苗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打的哦~首先要搞清楚宝宝自身的状况,根据自身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打疫苗。所以说,打疫苗并不是对每个宝宝都好的,这个也需要看宝宝的个人体质。 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一类疫苗:(两个关键词:强制、免费) 这类疫苗是最为常见疾病的疫苗,国家规定宝宝们都要接种,且由国家免费提供。包含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后面将附表格逐一说明疫苗的接种时间。 二类疫苗:(两个关键词:自愿、自费) 二类疫苗是自愿选择自费接种的,如灭活脊灰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二类疫苗作为一类疫苗的补充,家长们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宝宝的身体情况,自主选择接种。如果宝宝体质比较弱,免疫力差,可以选择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如宝宝即将上幼儿园,建议接种水痘疫苗、甲肝疫苗(甲肝灭活疫苗)。 一类疫苗接种的时间表 最后,家长们接种疫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遇到这几种情况就不要去打疫苗了 1、患有化脓性中耳炎;要接种的部位有严重的皮炎、牛皮癣 、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 2、有严重的心脏病(患有先心病但心脏功能好的可以除外)、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症); 3、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以及有过敏体质及哮喘 、湿疹、荨麻疹; 4、正在发烧、体温超过37.5℃的宝宝,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正在恢复期的;5、正处于不舒服,有呕吐、腹泻和咳嗽等症状时,需征求医生的意见; 6、空腹饥饿时不宜打疫苗,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 二、疫苗前后注意事项 1、接种前一天,要给宝宝洗澡、换干净的衣服,接种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宝宝剧烈活动。 2、避免宝宝吃有刺激性的东西,如大蒜;要多喝开水、吃水果蔬菜。 (接种糖丸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时,前后半小时内都不能吃奶、喝热水。) 2、在宝宝接种后,需留院观察30分钟,家长们注意观察宝宝情况,并积极向医生了解疫苗情况,并询问该种疫苗接种成功的症状等。 3、接种后几天,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情况,查看宝宝是否出现异常状况,如红肿、发烧、疼痛哭闹等。 对了,如果有红肿,家长们可以对红肿处热敷(记住卡介苗不需要哦),也可以用土豆片贴在红肿部位,但要避开针眼。 好啦,今天就讲这么多啦,为了让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请家长们要让宝宝及时打疫苗,打该打的疫苗,同时要严格遵守注意事项哦。祝宝宝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
宝宝打疫苗是提高抵抗力,防御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宝宝在打完疫苗后,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影响到疫苗的效果。所以妈妈必须注意一些问题,规避其不利的影响,将效果做到更大化。相信这也是每个妈妈替宝宝打疫苗的初衷。 小宝宝能耐受疫苗吗? 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预防针,是保护宝宝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心存疑虑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经过人工培养繁殖,使其丧失致病能力,但仍旧保留了免疫原性。于是,不少家长担心,宝宝小小年纪能够耐受吗? 这种担心不是毫无道理,也不仅限于国人,在欧美诸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疑虑。为此,美专家们专门做了多种免疫接种的专题研究,结论是:从出生时候起,婴儿就能够应付免疫系统的诸多挑战,包括多种疫苗。 据专家解释:“几十年来,推荐的儿童疫苗数量猛增,2岁前一般要接受11种疫苗,打20针,故越来越多的父母担心婴儿无力安全应付这些疫苗,或者怀疑这些疫苗可能损害婴儿的免疫系统。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婴儿的免疫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疫苗根本不会削弱婴儿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增强婴儿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 接种前后要注意什么? 1.宝宝打预防针之前,家长要给宝宝洗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向医生说清楚宝宝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打预防针后,宝宝要避免剧烈活动,家长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如果反应加重,应请医生处理。 3.在饮食方面,民间流行一些不妥的做法,如:主张给宝宝吃些小鱼、小虾或香菜之类的“发物”,意在让预防针“发”出来以取得疗效。另外一些家长则主张“忌口”,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生怕干扰了预防针的效果。 其实,预防针一般是由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制成的,其免疫作用是靠它的抗原作用刺激身体,产生能杀灭或抑制病菌或病毒的抗体来完成的,只要抗原达到一定数量,身体内就会产生足够的抗病力,达到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因此,即使吃“发物”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至于“忌口”(如不能吃鸡蛋、鱼、水果等)更没有道理,因为打预防针与生病不同,注射疫苗后获得的抗病作用主要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蛋白质,若能多吃点蛋、鱼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反倒可以提升免疫力。若片面听信传言,造成宝宝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缺乏,反而削弱了预防针的功效。 预防针多打好还是少打好? 过多地注射疫苗,不仅不能使宝宝获得应有的抗病力,反而可能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医学上称为免疫麻痹。如同我们进餐,本来吃300克食物就够了,获得的营养足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若为了多获得营养而拼命多吃,吃上500克甚至上千克,表面上看吃入的食物多了,但实际上获得的营养并不会成比例地增长,反而因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减少了营养素的吸收,得不偿失。 另外,各种疫苗确系用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制成,虽然经过杀灭和减毒等特殊处理,但仍会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发生一些反应。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将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清除掉,这些残留物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发生休克。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为避免发生意外,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接种次数与注射数量。 接种疫苗太少的话,正如进餐一样,没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身体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样不是明智之举。 正确之举是严格遵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因为计划免疫程序是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要随意更改。如:宝宝出生时注射卡介苗与乙肝疫苗,2个月时服用脊灰疫苗,3个月时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等等。既不要漏打或少打,也不要多打。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方针”,完全可以避免接种疫苗的某些副作用而尽收其利,保护宝宝免受传染病之害 乙肝疫苗能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一般来讲,婴儿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两种疫苗。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疫苗与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三联疫苗、宝宝麻痹疫苗及乙型脑炎疫苗等可同时接种,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的作用。但注射乙肝疫苗最好避开麻疹疫苗,因为目前尚不能排除乙肝疫苗与麻疹抗体产生的作用,可能会影响麻疹疫苗的接种效果。 如何判断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预防针的效果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观察打预防针的部位有没有变化。由于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病菌、病毒要在体内生长繁殖,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所以,注射部位常会发生某些反应。以卡介苗为例,接种2~3天后,打针的部位皮肤略有红肿,并很快消失,两周左右局部再次红肿,并破溃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持续约2~3个月。如果如期出现上述反应,说明接种成功。假如接种后未见到任何变化,表明接种失败,应及时给予补种。 2.还有一些办法,如皮肤试验、体内抗体测定等,更能准确地检测疫苗接种的成败。以抗体测定法为例,是在接种疫苗后3~4周抽血化验,如果接种后血中抗体浓度比接种前增长4倍以上,说明接种成功。不过这些方法较为复杂,且须在医院由医生来做,家长自己不能操作,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3.观察宝宝的抗病能力是不是有所增强。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2周左右就可以产生免疫力,1个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如果接种疫苗2周以后,不再患所种疫苗能预防的这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表明接种成功,效果很好。 如何处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打预防针后,由于机体受到疫苗的刺激,一般都要出现某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卡介苗接种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等变化),但也可能因为技术问题或宝宝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从而出现异常反应。此时该怎么办呢? 1.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接种后常常出现发热与局部反应,约有2%~6%的宝宝接种后发热达到39℃或以上;5%~10%打针局部出现明显红肿和硬结或疼痛,持续48小时以上;个别严重的宝宝,也可能出现惊厥或神经系统症状,此类宝宝以后复种不可再用百白破三联疫苗,改用白破二联针,因为神经系统反应通常由百日咳菌苗所引起。出现高热症状的宝宝,可服退烧药;出现惊厥及神经系统症状的宝宝,应及时就医。 2.卡介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临床资料显示,卡介苗接种后较为常见的合并症是化脓性淋巴结炎,发生率约为0.5%~4%,多与卡介苗菌种、剂量、宝宝年龄、接种途径及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如果发炎的淋巴结肿大不超过1厘米,属于正常反应,不必处理。如果肿大超过1厘米,且发生软化,又不能自行消退,可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作局部抽脓。如果局部已经破溃流脓,可撒上异烟肼粉,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同时口服异烟肼,剂量按每天每公斤体重8~10毫克计算,疗程约1~3个月。切忌用不卫生的方法挤压或随便切开排脓。 3.麻疹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麻疹疫苗接种,一般很少出现严重反应,约有5%~15%的宝宝在接种6天后开始发高烧,持续可达5天以上,最好请医生处理。 打了预防针就万事大吉吗? 打预防针的目的是保护宝宝免受传染病的侵害,那么,是不是打了预防针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呢?其实不然。 因为人体感染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如自身状态、疾病流行、感染程度、产生抗体是否足够、效果是否降低等等。只要上述条件中有一条发生了变化,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以乙型肝炎为例,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保护接种者免受乙肝感染之害,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相对的,且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仍须注意预防,如不可与乙肝病人接触,特别是不能接受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之血液,否则仍会感染上乙型肝炎。那种认为打了预防针就万事大吉,生活就可以随随便便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予以彻底纠正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