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姑姑和姑父又吵架了,而且吵的特别厉害。两人决定:从此不在一个房间睡觉,不在一口锅里吃饭;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挣钱自己花,谁也别再跟谁说话。 亲戚们都很纳闷,两人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都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三四十年的夫妻了,老了老了,还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甚至两个人还要闹分家。 原来,姑姑和姑父这辈子,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八十年代,生了大女儿后,为了躲计划生育,将大女儿送了人,大女儿长大到了十七岁,才又回到了姑姑家,结婚后又嫁到了上千公里外的湖南;后来,又生了二女儿,二女儿大学毕业后,跟男朋友去了上海工作,后来结了婚,可男方家离姑姑家虽然在同一个省,但是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离了四五百公里远;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工作又忙,一年里,还回不了娘家一次。 在姑姑近五十岁时,又生了小女儿,现在还在上初中。 年轻时,姑姑和姑父为了三个女儿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奔波,忙碌让他们没有时间思考,还没有感觉出来什么。可是慢慢的,随着大女儿、二女儿出嫁,家里人越来越少,姑姑和姑父也越来越老。看着别人家儿子都娶了媳妇,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爷爷奶奶都可以带自己的孙子孙女,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而姑姑和姑父呢,每天都是老两口,大眼瞪小眼儿,没有什么事做。况且,二人在对以后的人生规划上还出现了非常大的分歧。 姑姑认为,三女儿还小,等三女儿大学毕业,还有好几年时间;姑父现在身体还行,还能够再挣点钱;回头三女儿结婚时,就在家乡找个男人,最好能够把这个男人招到自己家里来,当个上门女婿;如果三女儿和理想中的那个女婿愿意,姑姑和姑父老两口愿意在县城给他们买套房,三女儿和女婿也能够给他们养老送终。 姑父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手头上还有点闲钱,供养三女儿上学是没有问题的,也就不愿意再干苦力活挣钱。再者说,当时想把最有出息的二女儿留在家里,可二女儿都不愿意。现在,想把三女儿留下,那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女儿已经说过,自己以后也要出去。这样一来,姑父觉得,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就没有什么意思,只是每天混吃混喝的等死罢了。 姑姑和姑父老两口说到底,还是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有儿子,女儿出嫁了,有了自己的家了,也离得远了;老两口现在老了,没人管了,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了,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况且,姑姑和姑父现在都六十多了,每天都是孤苦伶仃的过着日子,家里没有了人气,也没有了生气。最重要的是,在农村,在村子里,没有儿子的老人,会变得特别的敏感,会在自我意识里觉得,别人都在嘲笑和看不起自己。 作为农村人,家里有了儿子,一则有了指望,可以传宗接代,能够在村子里硬起腰板;二则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心里不会有负担,老了都会有自己的孙子孙女照看,感觉到生活过的很充实,日子过得有奔头。三则农村里,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一旦闲下来,身体和精神上都会受不了,很快就会垮掉。 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代人。这是整个国家的口号。可是,在当前农村人的思想观念里,生儿子,是必须;在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里,生儿子,更是必须的必。 生女儿固然是很好,可是,在农村,像姑姑姑父这样的家庭,老人老了,女儿嫁人了,家里没人了。老人有个头疼发烧,谁来照顾,谁来管,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看来,在广大的农村,养老基本上还是靠家庭,靠儿孙;或者说,老人们在传统观念里,还是会选择养儿防老。从这一点来讲,生男生女还真的是很重要。 养老,是整个社会现象,农村的养儿防老,既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你信,或者不信,现实就在那里,不偏不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