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全面二孩”政策开放以来,身边总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关于二胎的声音,该不该二胎,为什么二胎……其实,这些问题还需要夫妻间都考虑成熟。如果一切准备就绪了,那么就愉快地二胎吧! 孩子们相对不孤独,并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 相对而言,家庭中两个孩子有着天然的、同辈间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这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就能通过对方“看见”自己。他们彼此效仿或规避父母喜欢或不喜欢的言行,并为要获得父母更多的爱来调整自己的喜好和言行,这种情商训练因为有个“对手”而变得自觉和有效许多;他们也会吵闹、打架,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父母不参与,他们自己会慢慢找到“有时吃亏、有时也占便宜”的解决之道。 最重要的是这种生活中的关系会延伸到往后与他人关系的处理。 避免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溺爱 两个孩子让父母及家人对他们的注意力有了分散和削弱,我们下意识地不再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也就不再过度“讨好”、溺爱和关注,这样反而给孩子更多自有成长的空间,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更充分地发展,这对孩子将来更好地走向独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防止独失意外 养儿防老,这是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失独”让许多家庭没有了天伦之乐,尤其在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情况下,更让他们为自己的终老担忧。而二胎政策的开放,让万一发生的失独痛苦有了精神和心理上的缓冲和慰藉。 俩宝凑成一个“好”或互相作伴 反是第一胎是女儿的,二胎多半是冲着再生个儿子去的,反之亦然,这也无可厚非,凑成一个“好”字也是皆大欢喜的;再生一胎可以互相作伴、互相关爱。 与老大的沟通 二孩时代的到来,父母的养育理念很重要。尤其不能忽视老大,且要更关注老大的感受。父母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意识,甚至备孕前期就要与老大进行有艺术的沟通,否则父母的言行会很容易伤害到老大。 母亲自己的心态 母亲在备孕二胎的时候调整好心态很重要。现在产后抑郁的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产前并没有做好足够心理准备,等到瓜熟蒂落,才发现自己精力不济,职业生涯也遭遇瓶颈、与社会脱节而产生无价值感等,导致情绪低落。 经济问题 当今社会孩子的养育开销几乎是家庭里最大的开支之一,二胎前要算一笔经济账,且要考虑到随孩子长大,开销也逐年上涨,所以必须确保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是平衡的。 年龄、身体条件等问题 母亲生育二胎时间最好在40岁以前,40岁以后流产的危险高达13%-15%,遗传缺陷的概率也会更高,带孩子的精力也不如以前,且当孩子青春期时,母亲已经过半百,和孩子的代沟很大,不易沟通。另外,备孕前夫妻最好一同去医院进行一次体检,以确保在健康状况下孕育宝宝。 二宝来了谁来带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母亲上班后是否有老人带?这一点一定要跟老人事先沟通,毕竟老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即便祖辈很愿意带养,但随着年岁上去,体力、精力都远不及以前,有些甚至生理上已经进入了体弱多病、看病住院的高峰期。所以父母在考虑养育两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考虑对祖辈的照顾和赡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