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里,更多的中国家庭想生儿子。不过,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2015第二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在过去几年时间内,通过对国内10个地级市的4309个家庭采样后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而且所在城市的住房价格加剧了这一影响。(5月17日《现代快报》) 赞成 颠覆封建传统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劳动力一直是传统社会里男性的特属名词,添丁之喜更为人们盼望并津津乐道。现在生儿子的幸福感低于生女儿幸福感,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颠覆。 生女儿幸福感高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物质资料的生产影响和决定着人口生产和性别喜好。生产力越进步,男性的性别优势就越小,性别歧视就越来越被淡化。生女儿幸福感高是中国妇女的社会发展和男女关系得到根本改善的可喜剪影。 但是,父母在男孩求学、就业、结婚、生子方面更加操心烦神。这是中国人的婚恋观在起决定作用。因而,降低男孩的养育成本和婚恋成本,减轻男性的生存压力,全面实现男女平等,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王丽美 反对 也是一种社会病 在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影响之下,社会出现了不和谐一幕:选择性妊娠成了伤痛,导致了性别比例失调。在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调之下,出现了结婚难现象,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结婚要靠“进口”的现象。 可是,道理不是同样的吗?当我们千辛万苦地赶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随之而来的是“重女轻男”的思想,这种伤害一样会是巨大的。纠正“重女轻男”现象比纠正“重男轻女”现象困难还大。“重男轻女”只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观念更新了,也就药到病除了。问题是,“重女轻男”不是观念的影响,而是现实的困境。 鉴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的社会管理部门进行回应。一方面,让天下寒士尽欢颜应该成为执政为民的理念,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不应该是奢望。一方面,“重女轻男”现象的出现,其实还是“老有所依”的问题。让每一个家庭老有所养,才能终结“重男”还是“重女”的选择。 郭元鹏 剖析 戳中现实痛处 从传统的“男尊女卑”,到现在的“生女幸福指数高”,表面上,这是无数家庭对于生活痛处的反思所致,但根本原因应该在于,我国三十多年的城镇化建设,有两项指标或两项任务完全超出了政府的预期与控制范围:一是我国的房价尤其一些大城市或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范围;二是在计划生育过程中,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左右下,我国男性数量超过了女性3000万之多,导致女性的身价越来越高。“男女平等”,在绝对意义上不可能被呈现。然而,也不应该出现“生女比生男更幸福”的命题。在房价高企的语境里,在“剩男”将比“剩女”多出3000万的语境里,那些大而无当的“男女平等”口号,只能显得过于客套和无聊。 王传涛 批评 纯属无稽之谈 还记得小品《租爹》中有一句让人捧腹大笑的台词,女子说:“我儿子今从国外回来,我儿子是研究生。”“租”来的爹张口来了一句:“研究爹的?”今天,有些人不研究爹,而是研究“生儿子幸福感不如生女儿”。看到这里,丝毫感觉不到任何高大上,突然来了灵感:哥扯得不是“淡”,是寂寞。生儿子幸福还是生女儿幸福,这个问题真没有参考答案,更别说标准答案了。这完全是个不需动太多脑筋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为何教授们、大学生们要信誓旦旦地研究这个问题? 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既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那为何非要进行研究呢?教授们的精力真是足够旺盛啊。期待那些终日惦记着如何走红、如何上头条的大学,乃至一部分浮躁、不淡定的专家、教授、学者,甘受寂寞、静心思考,唯有此,才能真正拥有“仰望星空、激情四射、求真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范儿。 纪鹏 三言两语 这个很奇怪,为什么是17至30岁之间?30岁之后,就可以骗到新娘,把压力转移出去了吗? ——秦伟 小棉袄带来滴幸福感爆棚。生女难过一会儿,快乐一辈子,生男高兴一阵子,为难一辈子。——王嘉怡 生女百货楼,生男夜夜愁。 ——孙爽 研究生男好还是生女好的课题也能被认可是“研究”? ——李默 生女是工商银行,我才不要在建设银行附近徘徊。 ——齐峻岭 养儿不防老? ——李叔玲 生女幸福,生儿骄傲。 ——黄勇 如果生女比生男幸福,这种幸福也是假的,仔细想想就知道了,不要胡编乱造好吗。 ——任渭房 小编想借此黑丈母娘吗? ——何海 我们家是女孩,女婿是农村子女。女儿在北京组建家庭,房子首付款还是我们拿。你说生男还是生女幸福指数高? ——葛小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