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地图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尿床。面对孩子的尿床行为,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能够控制大小便的年龄差异。 一般来说,1-2岁儿童不能自行控制大小便。约50%以上2-3岁儿童可自己控制大小便,但对夜尿的控制力仍差。约80%的4岁儿童可以控制夜尿。4岁以上绝大多数儿童可以控制大便,5岁以后一般都能控制夜尿。 孩子为什么会尿床?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小时候均患遗尿,其子女患遗尿发病率约为77%;如果父母中有一人小时候患遗尿,其子女遗尿的发病率约为44%。 膀胱容量小有医院对遗尿儿童进行膀胱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他们的膀胱容量均不同程度地小于正常儿童,平均要小50%。 睡眠过深遗尿的儿童晚上都睡得很深,叫也叫不醒,即使叫醒了,往往也还是迷迷糊糊,尿了床也不知道。由于睡得太深,以至于大脑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因而发生遗尿。 心理因素亲人的突然死亡或受伤、父母吵架或离异、母子长期分离、黑夜恐惧受惊等原因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排尿习惯训练不当有的家长给孩子使用尿布的时间过长,使孩子不能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家长把孩子唤醒以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最后,也没有看看孩子是否已经小便了,就把孩子往床上一抱。这样,孩子就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构成条件反射。 孩子“尿床”,在临床上称为儿童遗尿症;指5周岁以上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且每周超过两次,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小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小儿遗尿有两种,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的诱因有遗传、睡眠过深、缺乏合理排尿训练、大脑中枢与膀胱尿意神经反射功能不全等,大约占75%。 继发性遗尿诱因有神经系统疾病(大脑病变、大脑发育不全)、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包皮过长)、糖尿病等,大约占25%。 尿床的危害影响智商 据调查显示,尿床儿童平均比正常儿童智商低17%-23%,多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神经发育慢、精细动作不协调等。 影响健康 尿床可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功能差、挑食、厌食等。 影响生殖器发育 男孩易出现小阴茎、小睾丸,女孩易出现小子宫、小卵巢等症状,成年后容易患不孕不育症。 影响孩子内心自尊 现在孩子很早就会去幼教,孩子尿床在同龄孩子中间容易被嘲笑,同时容易形成自闭,家长不容忽视 面对孩子尿床,爸妈的正确做法安抚孩子,告诉孩子尿床不是他的错,以后就会好的; 不要因为孩子尿床,就责骂,甚至惩罚孩子; 不要因为尿床这件事羞辱孩子,或是用尿床来开孩子的玩笑,更不要把孩子尿床的事在亲戚、朋友、邻居间大肆宣扬; 无论尿没尿床,都尽量以平常心对待。尿床不惩罚,没尿床也不需要给予特别的鼓励或是正面肯定,不让孩子认为尿床是他的错,避免让孩子因为尿床而羞愧。 家长可以这样帮助孩子开闹钟:临睡前把闹钟定在11点,放在孩子的耳朵边上。一般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闹钟是叫不醒孩子的,仍要妈妈去叫,大约经过3个月左右,闹钟就可以把孩子叫醒。为什么闹钟要定在11点呢?因为绝大多数尿床孩子的首次尿床时间都是在入睡后的最初3个小时以内,所以要提前1个小时(11点)叫醒孩子。 少喝水:要求孩子睡前(一般从晚饭后开始)不要喝水、不吃水果,目的在于减少尿量。 别兴奋:在孩子睡觉前,家长不要逗引孩子,不要让孩子看惊险的电影或电视,也不要给孩子讲会使他“激动”的故事。因为睡前过于兴奋,孩子就会睡得很深,容易尿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