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指出,从婴儿期结束到幼儿期的后半期,也就是从 1~3岁是培养孩子自律性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佳时期。这种自律性与埃姆德所说的社会性参照具有不同的意义。自律指的是自己控制自己的冲动,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这种约束不是来自法律,而是来自自己,因此叫作自律。从小就能做很多事情的孩子,不一定就能够成长为拥有较强自律性的人。 如果是这样,那么孤儿院的孩子应当比在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自律性。作者佐佐木正美在神奈川县和东京担任数家孤儿院的咨询医生时发现: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由父母养大。一般来说,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早早地学会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会很多技能,这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能比的。那么是不是越早学会做这些的孩子,将来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拥有较强自律性的人呢?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并非如此,事情的发展往往正相反。 一般来说,对别人的依赖体验较少的孩子不管接受怎样的教育和训练,不管接受怎样严厉的管教,都不能养成真正的自律性。很多时候他们自律性的发展比较迟缓。有很多人无论长到多少岁都没能养成这种能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们没有稳定的依赖他人的经验。不仅如此,周围人对他们的期待和管教也都比较急。周围人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要求,他们只是早早地把自己的希望和要求传递给孩子,并且要求他们尽早出成果。 现代的年轻人比较容易生气,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这就是缺乏自律性的表现。幼儿期前半期孩子的感受性非常丰富,自律性的基础最容易形成。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通过大人的管教形成的。管教,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告诉孩子必须要这么做和不可以这么做的事情,也就是强制和禁止。擅长管教的人,也就是擅长强制和禁止的人。在管教时,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这一点不管教育谁都要这样,并不仅限于对孩子。不仅如此,管教还要培养孩子自尊自爱,遵守社会规则,继承文化传统,长大后能够积极参加文化创造。为此,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多地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慢慢地等待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的成熟。至于成熟的具体时间,则由孩子自己决定。让孩子自己决定可以达到自律的时间。 |